—锐意进取,日新月异
如果不是今天“后浪”言论刷屏,我还以为“后浪”是“后浪漫”的意思,与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无关,更与年轻人无关。前浪后浪都是相对的,冷不丁被号称前辈的人贴上个标签,除了意外,琢磨一下,还有点不舒服。总结一下,主要是因为:
首先,这个世界上有八九十岁的“赤子”,有二十出头的“老翁”,本来也无关生理健康或者生育宣教,以生理年龄定义,按照咱们国内的标准,明年我都中年了(尽管心里十分拒绝),而论国际标准,起码还有十年阳光灿烂的青年时光。所以,从一个未加明确的定义出发,得到什么结论都值得怀疑。
其次,人以类聚,物以群分,既然不是为了“数年轮”,争辈分,那就要讲清楚青年是什么样的人群。如果按《红楼梦》的标准,十五六岁可以结婚生子,三十出头就能当爷爷了,孙子们还要按今天的标准叫你青年,似乎有违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。
再次,青年们走什么路,怎么生活,由谁来决定。如果是言听计从,跟着“前浪”走,那不得不引发人们普遍的忧虑,因为“前浪”走过的路山路十八弯,似乎断然没有走老路开倒车的道理。若由青年们自己决定,理应如此,那么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,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未知的未来,似乎才合理,提那么多建议,大可不必。
再次,飞来横财往往比飞来横祸令人愉快。“前浪”们曾经“吃着火锅唱着歌”,忽然就天地翻覆,忽然就没学可上,忽然就给陌生人从大城市赶到穷乡僻壤,忽然就把他们现在也认为弥足珍贵的“青年时光”全都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失望绝望与愤懑中。本来大家盼望着受疫情严重影响的生活工作学业能得到一点补偿,忽然,又有人似乎以代表决策者的口吻,给大家“打鸡血”,倡导精神高于物质。不仅不合时宜,且动机可疑。
最后,倡议属于权力宣示。就像一个典型的中国中小学班上,只有班长团支书能够号召大家一起做什么事,不管是去打扫校园,还是捐钱捐物,在我们习惯了的现实社会中,只有决策者或者得到决策者授意的人才能做舆论引导,或者倡导公众牺牲个人利益。不听从倡导的人只有受到边缘化、污名化,或承受同辈压力的份儿。
我也想谈谈对青年的看法。从个人经验来说,我认识七十岁仍然朝气蓬勃的“青年”,也认识大学还没读完就已暮气沉沉、生无可恋的青年。我欣赏的青年的特质,可以概括为:开放、激情、追求自由、勇敢、拒绝服从。
对这几个简单的,不言自明的词语,实在没有必要解释。认为需要解释的人,可能正是站在“前浪”立场上的人吧。
再概括一点,古今中外,但凡成熟的社会,话语权都掌握在中老年群体手中,而新世界的开拓者都是青年,这一点,即使放在一统中国的秦始皇、推翻暴秦的刘邦、杀兄夺位的唐太宗、逆天改命的明太祖以及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毛泽东身上,都是成立的。如果我们真的热爱青年,寄望他们带来一个新世界,那么我们就应该期待青年摆脱陈规、摒弃服从、求新求变,不要故步自封,不要“懂事”,不要因为“识大体顾大局”而掐灭“星星之火”。
从这个意义上讲,主流倡导的懂事的青年人,实在不配年轻。
0
推荐